我们的大脑是如何记忆的
一、左右脑的功能分区
你知道大脑的分工以及大脑的记忆规律吗?我们先来做一个有趣的小测试:请你在4秒钟内说出下面字体的颜色。
这个测试很简单吧,但你说对了么?错了也不要紧,事实上,有百分之80的人都会犯错。不要小瞧上面的几个字,它们包含两种信息,一种是文字信息,另一种是颜色信息。我们的大脑是用不同的部位来处理这些信息的。当这两部分同时工作的时候,就会造成思维混乱。为了更好地说明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了解一下大脑的构造和分工。
人的大脑由左脑和右脑组成,人脑左、右半球有各自独立的意识活动——左脑负责语言和逻辑思维,而右脑则做一些难以转换成文字信息的工作,通过表象代替语言来思维。
科学家把左脑称为“自身脑”,把右脑称为“祖先脑”。右脑储存着数万年的人类智慧,即祖祖辈辈的智慧结晶。与右脑对应的左脑则储存着人一辈子所获得的信息,从时间上看,多七八十年。虽然因年龄、生存环境的不同,每个人获取的信息量也不同,但无论如何,右脑储存的信息远远大于左脑。有资料表明,右脑的信息存储量是左脑的100万倍。这个数据未必准确,但是能说明右脑的潜能非常巨大!
二、大脑的记忆规律
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H.Ebbinghaus)研究发现,遗忘在学习之后立即开始,而且遗忘的进程并不是均匀的。遗忘速度很快,以后逐渐缓慢。他认为"保持和遗忘是时间的函数",他根据实验结果绘成描述遗忘进程的曲线,即艾宾浩斯记忆遗忘曲线。
打个比方,学生一次性学习完100个单词,20分钟后他将只记得58个,遗忘接近一半;1小时候他将只记得44个,遗忘超过一半;9小时后他将只记得36个,遗忘三分之二;一周后只记住25个,遗忘四分之三;1个月后只记得21个,百分之80的单词量全部忘光了!
至于人们为何会遗忘,有两种解释:消退和干扰。消退理论认为,遗忘是记忆痕迹得不到强化而逐渐减弱,以致消退;干扰理论认为,长时记忆中信息的遗忘主要是因为在学习和回忆时受到了其他刺激的干扰,而一旦干扰被解除,记忆就可以恢复。
而干扰又是如何导致遗忘产生的呢?研究已经证明,几乎所有长时记忆的遗忘都可归因于某种形式的信息提取失败。在平常,信息的提取非常迅速,几乎是自动化过程。但有些时候,信息的提取需要借助于特殊的提取线索。提取线索能够使我们回忆起已经忘记的事情,或再认出储存在记忆中的东西(例如,当你看到一个明星很眼熟,但又忘了他的名字,你可以尝试回忆该名星扮演过哪些角色,这有助于你想回起他的名字)。
当回忆不起一件事情时,应该从多方面去寻找线索。线索对提取的有效性主要依赖于以下几种条件。
1.编码信息联系的紧密程度。
例如,故地重游时触景生情,我们之所以浮想联翩,是因为故地的一草一木都紧密地与往事联系在一起,能激发我们对昔日的回忆。
2.情境和状态的依存性
一项研究表明,让学生在一个房间里学习,并在同一个房间接受测试,其记忆效果比在别的房间接受测试要好。对某些学生来说,在将要进行考试的教室里复习,多少会对提高成绩有所帮助。
3.情绪的作用
一项研究要求一组测试对象阅读一个故事,包含着各种令人高兴和悲伤的情节,然后在不同条件下让他们回忆。结果显示,当他们感到高兴时,回忆出来的多是故事中的快乐情境,而在悲伤时则相反。可见,心境一致性效应既存在于对信息的编码中,也包含在对信息的提取上。
我们若是把人脑比作电脑,那么左脑就好比是CPU跟内存,它的运算处理能力很强,但是存储容量十分有限(正常人的记忆单元只有7个左右);而右脑则是硬盘,它虽然不擅长运算,但它的容量几乎是无限的(据说爱因斯坦大脑也就开发了约百分之10而已),因此特别擅长记忆。运用右脑进行记忆,无非是我们记忆信息时,尽量把信息转化成图画、节奏、情感、想象和创造性元素罢了。
记忆学,正是基于以上科学研究,经过实践总结出来的一套行之有效的记忆学习方法!
记忆方法:
单元一 影像
单元二 锁链法
单元三 配对联想法
单元四 数字编码法
单元五 头文字法
单元六 部位定桩法
单元七 罗马房间法
单元八 英语单词